3600看书
繁体版

373 得民心的文章(1/2)

还没等李二林开口解释,邓氏就没好气道:“三林,你这人真不懂事。王家是当官的高高在上的大户人家,和县的县令宋大人去了还得低半头呢。

        王家这么富贵的人家,湘王府的大官、朝中的三品大官都常来,我们都在守孝,王家能让我们去就已经不错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你还没了媳妇、女儿,身上孝太重,你去了别冲撞了大官!”

        李三林一听湘王府、三品大官,这都是以前在戏文里才能听到很大的人物,顿时目光怯懦。

        明氏也道:“妹妹家里老来女贵客,便是我们去了都得讲规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二林嘱咐道:“你在家看家,家里值钱的东西多。你不许乱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三林便点头应下,没有多想。

        康氏又觉得邓氏、明氏说的有道理,可能真的是她想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饭后,邓氏就给康氏找出她给康氏做的新衣,好在用的是银灰色的布料,不是什么大红大绿色,什么日子都穿得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件新衣是按照一年前康氏的身材做的,如今康氏瘦了十斤,新衣大了,正好罩在孝衣的外面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唐国的风俗守孝,越是富贵人家,越是遵守的严格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官员的家里,要是长辈去世,晚辈要披麻戴孝守七七四十九天,要三年吃素,不可以行房事,不能进青楼,不能上朝当官。官员要上奏折免职在家,守孝完后才能继续当官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参加科考的读书人,要是长辈去世,也得在家守孝,不能参加科考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反倒是穷人家没有这么多的讲究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:湘城是湘王赵安的封地,官府对老百姓守孝制度管的比别的地方松的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十几年前,湘王府的第一幕僚吴应海写过一篇题目是《孝道》的文章,内容的意思是:长辈生前,晚辈多孝顺,长辈逝后,晚辈守孝可量力而行。

        文章里面针对守孝要量力而行,举了一些实例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做买卖的人守孝时不能出门做买卖,赚不到钱,无法养家糊口。

        卖猪肉的屠夫、卖鱼的渔民、卖酒的酒贩等,这些人守孝期间天天跟肉、鱼、酒打交道,卖剩下的肉、鱼、酒,不吃就会变质腐烂,形成浪费。

        小孩子守孝期不让吃肉,还要穿对肌肤很不适的麻衣,导致容易生病。

        守大孝是三年,不可以行房事,就不能生育,繁衍不了后代,使得家族人丁稀疏。

        办丧事用尽家里的钱财,甚至借了一屁股债,子孙以后的日子没法过。

        当时,这篇文章受到来自国都的大家族及几位大儒抨击、唾骂,但是受到湘城方圆百里的百姓大力支持,甚至有几个县的屠夫、买卖人、渔民、村民等写了万人书声援吴应海。

        湘王赵安将此文下发至各县、镇。赵安封地的老百姓从那时起就开始“守孝量力而行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每年各县的县志人口数字证明,十几年来,湘王赵安封地的新生婴儿人数递增。

        老百姓说这是吴应海的《孝道》的效果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家如果按照大唐国别的地方的守孝风俗,李大林三兄弟就得在小泉村给李老头守三年的坟,不能出村,不能吃肉,天天穿孝衣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李家没有一个读书人,也没有一个当官的人,没那么讲究,根据实际情况安葬李老头,而后全家离开小泉村过正常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 当晚,李三林、李大头去李二林家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康氏自是留在长子李大林的家中。

        邓氏刀子嘴豆腐心,以前老是被康氏的不公平气的不行,要么跟李大林干仗,要么不停的抱怨康氏,现在要给康氏养老了,也没报复康氏。

        邓氏单独收拾出一间房给康氏住,还跟康氏道:“娘,你要是一个人住着怕,我就让李欢来陪你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